形態特徵
多年生直立草本;根肥厚,肉質,外面朱紅色,內面白色,長5-15厘米,直徑4-14毫米,疏生支根。莖直立,高40-80厘米,四稜形,具槽,密被長柔毛,多分枝。
葉常為奇數羽狀複葉,葉柄長1.3-7.5厘米,密被向下長柔毛,小葉3-5(7),長1.5-8厘米,寬1-4厘米,卵圓形或橢圓狀卵圓形或寬披針形,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偏斜,邊緣具圓齒,草質,兩面被疏柔毛,下面較密,小葉柄長2-14毫米,與葉軸密被長柔毛。
輪傘花序6花或多花,下部者疏離,上部者密集,組成長4.5-17厘米具長梗的頂生或腋生總狀花序;苞片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無毛,下面略被疏柔毛,比花梗長或短;花梗長3-4毫米,花序軸密被長柔毛或具腺長柔毛。花萼鐘形,帶紫色,長約1.1厘米,花後稍增大,外面被疏長柔毛及具腺長柔毛,具緣毛,內面中部密被白色長硬毛,具11脈,二唇形,上唇全緣,三角形,長約4毫米,寬約8毫米,先端具3個小尖頭,側脈外緣具狹翅,下唇與上唇近等長,深裂成2齒,齒三角形,先端漸尖。花冠紫藍色,長2-2.7厘米,外被具腺短柔毛,尤以上唇為密,內面離冠筒基部約2-3毫米有斜生不完全小疏柔毛毛環,冠筒外伸,比冠檐短,基部寬2毫米,向上漸寬,至喉部寬達8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長12-15毫米,鐮刀狀,向上豎立,先端微缺,下唇短於上唇,3裂,中裂片長5毫米,寬達10毫米,先端二裂,裂片頂端具不整齊的尖齒,側裂片短,頂端圓形,寬約3毫米。能育雄蕊2,伸至上唇片,花絲長3.5-4毫米,藥隔長17-20毫米,中部關節處略被小疏柔毛,上臂十分伸長,長14-17毫米,下臂短而增粗,藥室不育,頂端聯合。退化雄蕊線形,長約4毫米。花柱遠外伸,長達40毫米,先端不相等2裂,後裂片極短,前裂片線形。花盤前方稍膨大。小堅果黑色,橢圓形,長約3.2厘米,直徑1.5毫米。花期4-8月,花後見果。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河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及湖南;日本也有分布。生於山坡、林下草叢或溪谷旁,海拔120-1300米。模式標本采自華北。
生長習性
丹參喜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空氣濕潤,土壤肥沃的環境。生育期若光照不足,氣溫較低,則幼苗生長慢,植株發育不良。在年平均氣溫為17.1℃,平均相對濕度為77%的條件下,生長發育良好。適宜在肥沃的砂質壤土上生長,對土壤酸鹼度要求不高,中性、微酸及微鹼性土壤均可種植。
繁殖方法
分根
作種栽培的丹參一般都留在地里,栽種時隨挖隨栽。選擇莖部直徑0.3厘米左右,粗壯色紅,無病蟲害的一年生側根於4月栽種,也可以10月收穫時選種栽植。按行距30厘米-45厘米和株距25厘米-30厘米穴栽,穴深3厘米-4厘米。每畝施豬糞尿1500千克-2000千克。栽時將選好的根條折成4厘米-6厘米的根段,邊折邊栽。根條直立,每穴栽1段-2段。栽後隨即覆土,一般覆土厚度為1.5厘米左右。生產實踐證明,用根的頭尾做種栽培出苗早,用中段做種栽培出苗遲,因此要分別栽種,以便於田間管理。木質化的老根作種栽培,則萌發力差,產量低,不宜採用。分根繁殖要注意防凍,可蓋稻草保暖。
扦插
於6月-7月進行扦插繁殖。取丹參地上莖,剪成 10厘米一15厘米的小段,剪除下部葉片剪去1/2,隨剪隨插。在已做好的畦上,按行距20厘米,株距10厘米開淺溝,然後將插條順溝斜插,插條埋入土中6厘米。扦插後要澆水並遮陰。待再生根長至3厘米左右時,即可移植於大田。也可以將代根的枝條直接栽種,注意澆水,也能成活。
種子
⑴育苗後移植。北方地區於4月份進行條播,播種後覆土0.3厘米,播後澆水,加蓋塑膠薄膜,保持土壤濕潤,約15天左右出苗;覆土厚度以蓋住種子為宜,播後蓋草保濕,9月份移植於大田。
⑵直播。北方地區於4月中旬播種,可採用條播或穴播。穴播行株距同分根繁殖,每穴播種子5粒-10粒。條播保持溝深1厘米左右,覆土0.6厘米-1厘米,畝播種量0.5千克左右.如遇乾旱,則播種前應先澆透水再播種。播後半個月左右出苗,苗高6厘米進時行間苗定苗。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種植丹參宜選擇甘薯、玉米及花生等作物為前茬,前茬收穫後進行整地,耕地深度應在30厘米以上,結合整地施基肥,每畝施堆肥或廄肥2000千克左右,耙細整平,做成高畦或平畦,畦寬1.3米,畦長視地形而定。
田間管理
⑴中耕除草。一般在幼苗開始出土時,進行檢查,發現土壤板結或覆土較厚而影響出苗時,要及時將覆土扒開,促使出苗。生育期中耕除草 3次,第1次於5月,當苗高10厘米一12厘米時進行,第2次於6月進行,第3次於8月進行。
⑵施肥,生育期結合中耕除草,追肥2次一3次,每畝用腐熟糞肥1000千克-2000千克、過磷酸鈣10千克-15千克或餅肥25千克-50千克。
⑶排灌。雨季注意排水。出苗期及幼苗期如土壤乾旱,要及時灌水或澆水。
⑷摘蕾。除留做種子的植株外,必須分次摘除花蕾,以利根部生長。
採收加工
丹參生長次年即可採集藥材。採收時間為12月中旬地上部枯萎或翌年春萌發前採挖。先將地上莖葉除去,在畦一端開一深溝使參根露出。順畦向前挖出完整的根條,防止挖斷。挖出後,剪去殘莖。如需條丹參,可將直徑0.8厘米以上的根條在母根處切下,順條理齊,曝曬,不時翻動,七八成乾時,紮成小把,再曝曬至乾,裝箱即成“條丹參”。如不分粗細。曬乾去雜後裝入麻袋則稱統丹參。
病蟲防治
⑴病害。高溫多雨季節易發生根腐病。受害植株根部發黑,地上部枯萎。防治方法:忌連作:選地勢乾燥、排水良好地塊種植;雨季注意排水;發病期用70%多菌靈1000倍液澆灌。
⑵蟲害。蚜蟲:成蟲吸食莖葉汁液,嚴重者造成莖葉發黃。防治方法:冬季清園,將枯枝落葉深埋或燒毀:發病期噴50%殺螟松1000倍液-20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000倍液-2000倍液,每7天-10天噴1次,連續數次。
銀紋夜蛾:幼蟲咬食葉片,夏、秋季發生。防治方法:在害蟲幼齡期噴90%敵百蟲800倍液或50%磷胺乳油1500倍液,每7天噴1次。棉鈴蟲:幼蟲為害蕾、花、果,影向產量。防治方法:現蕾期噴灑50%磷胺乳油1500倍液或25%殺蟲脒水劑500倍液。
蠐螬:幼蟲常咬斷幼苗或取食根部,造成缺苗或根部空洞,危害嚴重。防治方法:肥料要充分腐熟,最好用高溫堆肥;燈光誘殺成蟲;用75%辛硫磷乳。
保護現狀
由於對野生丹參連年無度採挖,資源量已經瀕臨滅絕。
主要價值
功能主治
根入藥,含丹參酮,為強壯性通經劑,有祛瘀、生新、活血、調經等效用,為婦科要藥,主治子宮出血,月經不調,血瘀,腹痛,經痛,經閉,廟痛。對治療冠心病有良好效果。此外亦治神經性衰弱失眠,關節痛,貧血,乳腺炎,淋巴腺炎,關節炎,瘡癤痛腫,丹毒,急慢性肝炎,腎孟腎炎,跌打損傷,晚期血吸蟲病肝脾腫大,癲癎。外用又可洗漆瘡。
⑴《本經》: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症除瘕,止煩滿,益氣。
⑵《吳普本草》:治心腹痛。
⑶《別錄》: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痹;除風邪留熱,久服利人。
⑷陶弘景:漬酒飲之,療風痹。
⑸《藥性論》:治腳弱,疼痹,主中惡;治腹痛,氣作聲音嗚吼。
⑹《日華子本草》:養神定志,通利關脈。治冷熱勞,骨節疼痛,四肢不遂;排膿止痛,生肌長肉;破宿血,補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帶下,調婦人經脈不勻,血邪心煩;惡瘡疥癬,癭贅腫毒,丹毒;頭痛,赤眼,熱溫狂悶。
⑺《滇南本草》:補心定志,安神寧心。治健忘怔沖,驚悸不寐。
⑻《綱目》:活血,通心包絡。治疝痛。
⑼《雲南中草藥選》:活血散瘀,鎮靜止痛。治月經不調,痛經,風濕痹痛,子宮出血,吐血,乳腺炎,癰腫。
臨床套用
⑴丹參舒心片
⑵天王補心丹
⑶丹參飲
⑷活絡效靈丹
中成藥:複方丹參片
不良反應
個別患者在丹參使用過程中,會出現胃痛、食慾減少,口咽乾燥,噁心嘔吐,與丹參能抑制消化液的分泌有關,宜停藥,並可口服胃舒平、普魯苯辛等藥,重者可皮下注射阿托品。個別晚期血吸蟲肝脾腫大患者在服用大劑量丹參後會發生上消化道出血,應停用丹參,並給予止血劑、維生素等。丹參可引起過敏反應,表現為全身皮膚瘙癢、皮疹、尋麻疹,有的還伴見胸悶憋氣,呼吸困難,甚則惡寒、頭暈,噁心嘔吐,煩躁不安,隨即面色蒼白、肢冷汗出、血壓下降,乃至昏厥休克等。立即肌注腎上腺素或地塞米松以及非那根等抗過敏藥,同時用中藥生脈散加減調理。
副作用
⑴丹參片是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中成藥。主要用於心絞痛、高血壓、頸椎病以及胸中憋悶等病症。而且其藥效可靠、丹參片的副作用小。但是也不能吃的過於頻繁。因為長期服用複方丹參片可能引起血鉀含量降低,產生低血鉀症。
⑵其實不僅僅是丹參片,任何一種藥,最好都不要經常服用。是藥三分毒嘛。長期服用丹參片,尤其是對老年患者,一旦發生低鉀症,對心臟、肌肉、中樞神經、消化及酸鹼平衡都會有很大的影響。
⑶因此在服用丹參片的過程中,要適當的吃些含鉀量高的食物,如香蕉、橘子汁、黃豆、花生、蘑菇、土豆等。
⑷需和丹參分開服用和使用的藥物(配伍禁忌)
⑸心得安:其注射液與複方丹參注射液配伍,會產生混濁,從而影響兩種藥物的藥效。
⑹阿托品:可加快心率。與丹參合用時,阿托品能阻斷丹參所具有的降低血壓效應,從而減輕丹參的藥效。
⑺維生素C注射液:維生素C注射液與丹參注射液混合後,易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導致兩藥效力均下降,溶液混濁。
⑻維生素K:維生素K具有止血作用,而丹參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兩者作用相反。
⑼維生素B6、B1:丹參片所含的活性物質與維生素B6或B1合用時,可產生沉澱,降低藥物療效。臨床禁止配伍使用。
⑽鈣劑:氯化鈣、乳酸鈣、葡萄糖酸鈣等鈣劑與丹參合用時,可結合生成鞣酸鹽沉澱物,不易被吸收。
丹參不可和阿司匹林一起服用
⑴阿司匹林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已被作為冠心病患者治療的基本藥物。小劑量的阿司匹林可以起到治療作用,大劑量的阿司匹林則有可能導致出血時間延長,甚至出血。
⑵丹參也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降低血黏稠度的作用。將丹參和阿司匹林一起服用,就不太合適了,這相當於加大了阿司匹林的藥物劑量,容易導致出血。
⑶服用華法林抗凝血的患者也應當小心,同時服用丹參也可能會導致出血。
丹參具有活血散淤、消腫止血、消炎止痛、調經止痛、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缺血狀況、降低血壓、安神靜心、降血糖和抗菌等功效,對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血行不暢、跌打損傷、瘡瘍腫痛、心煩失眠、心絞痛等病症有一定的療效。
近代的醫學實驗證明,丹參還具有抗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黏度及調節內外凝血系統的功能,是一種安全又可靠的治療心臟血管疾病的天然中藥。
化學成分
丹參 ,根主含脂溶性的二萜類成分和水溶性的酚酸成分,還含黃酮類,三萜類,甾醇等其他成分。
脂溶性成分
丹參的脂溶性成分大多為共軛醌、酮類化合物,主要有:外參酮Ⅰ(Tanshinone Ⅰ),丹參酮ⅡA、ⅡB、Ⅳ、Ⅴ、Ⅵ、隱丹參酮(Cryptotanshinone)、羥基丹參酮(Hydroxytanshinone)、丹參酸甲酯(Methyltanshinonate)、次甲基丹參醌(Methylinitanshingwinoone)、紫丹參甲素(Przewatanshinguinone A)、紫丹參乙素、戊素、丹參新酮(Milti-rone)、1,2-二氫丹參醌(1,2-Di-hydrotanshinguinone)、丹參醇Ⅰ(Tanshinol A)、丹參醇Ⅱ、丹參醇Ⅲ、3α-羥基丹參酮ⅡA、降丹參酮(Mor-tanshinone)、1,2,15,16-四氫丹參醌(1,2,15,16-Tetrahydrotanshin-guinone)、異丹參酮Ⅰ(lsotanshi-none)、異丹參酮Ⅱ、異隱丹參酮(1so-cryptotanshinone)、丹參醌A(Tan-shipuinoneA)、丹參醌B、丹參醌C、丹參酮D、二氫次丹參醌(Dihydrom—iltirone)、二菇萘嵌苯酮(Saloilenone)、丹參螺旋縮酮內酯(1socryptotanshinone)、丹參酚(Shlviol)、丹參醛(Tanshinalde-hyde)。
水溶性成分
丹參的水溶性成分主要為酚酸類物質有:丹參酸甲(Salvianic acid A),也稱丹參素,D(+)-13,4二羥基苯乳酸、丹參酸乙、丹參酸丙、琥珀酸、丹參酚酸A(Salvianolic acid A)、丹參酚酸B、丹參酚酸C、β-谷甾醇、熊果酸原兒茶醛(Protocatechualdehyde)、咖啡酸、異阿魏酸、迷迭香酸、迷迭香酸甲酯、鐵鏽醇、替告吉寧、鼠尾草酚、二氫異丹參酮Ⅰ(Dihydroisotanshione Ⅰ)、△’-丹參新酮(△’-Dehydromihirone)、△’-丹參酮ⅡA(△’-Dehydromiltirone Ⅱ A)、鼠尾草列酮(Salvilennone E)、丹參內酯(Tanshinlactone)、丹參二醇A(Tanshindiol A)、丹參二醇B、丹參二醇C、丹參新酮Ⅰ(Miltironel Ⅰ)。
根莖中分得丹參酮ⅠⅡA,ⅡB,隱丹參酮,丹參新醌B,二氫丹參酮Ⅰ,亞甲基丹參醌。從丹參注射液中得丹參酮Ⅰ,隱丹參酮,異阿魏酸,原兒茶酸,琥珀酸(succinic acid),迷迭香酸,丹參酚酸A。
品種考證
丹參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以後歷代本草均有收載,《吳普本草》載:“莖華小,方如茬(即白蘇),有毛,根赤,四月華紫,三月五月采根,陰乾。”《本草圖經》稱:“二月生苗,高一尺許,莖幹方棱,青色。葉生相對,如薄荷而有毛,三月開花,紅紫色,似蘇花。根赤,大如指,長亦尺余,一苗數根。”《本草綱目》曰:“處處山中有之,一枝五葉,葉如野蘇而尖,青色,皺皮。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細子,其根皮丹而肉紫。